但是最新我们6月初写的下半年报告叫《大浪淘金》,已经不单单是提示机会,同时也在强调风险,虽然我们对长期大趋势依然看好,但是赚钱已经没那么容易了,未来只有金子能赚钱,砂子可能会打回原形。
这种倾向主要是从当前的经营出发考虑的,金融企业会不会考虑长期的形势与变化?比较少。因此,问题的根源不是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迷恋,而是决策者缺乏对市场的敬畏,以至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股市的暴跌在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同时,也促使了人们对资本市场建设和金融改革方向的思考。明斯基说,金融部门是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他把自己称为金融凯恩斯主义者,着重分析金融部门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所起的作用。就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带动需求。进入专题: 金融 。再来看看提醒,我觉得对金融自由化过程的风险提醒,以及对金融自身的风险提醒是完全必要的。
既然是这种双重悖论-双重地位-双重作用,我们应该从哪个方面发挥金融企业的作用呢?是让它更自由、更自主、更创新?还是走向相反的一面?实际上,围绕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哈耶克、弗里德曼、奥地利学派无疑是支持前种倾向的,而每次金融危机过后,加强规制的声音都会更加响亮。而它的标志,就是要使金融既是自由的,又是保守的。考虑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功能更加类似于世界银行,本文中我们以世界银行为例进行比较分析[11]。
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仍然得以存在,继续发挥作用。而通常情况下,外交式决策模式的效率要低于组织式的决策模式。其核心特征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世界性和注重开发性。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500亿美元,由创始五国分别出资100亿美元均摊。
同时,基础设施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基础设施的不足或落后会限制经济发展。M小于1表示话语权不足以反映其实际经济地位,反之表示话语权超出了其实际经济地位。
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已经走完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公众和政策关注的焦点也相应地转移到了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公共财政领域。而与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南南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不相适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中仍处于非常被动和劣势的地位。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首先,金砖五国作为整体在世界银行四个主要机构中的M值仅分别为0.64、0.35、0.61、0.49,其投票权份额远不足以代表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20.32%比例。因而,中国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中的作用非常关键。
另外,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也为今后发展中国家之间更密切的南南合作提供了一个标杆和范式。表2中,我们以投票权份额/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这一指标(记为M)表征某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与实际经济地位的匹配度。与此同时,高收入国家(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则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如图1)。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呼唤和重塑全球金融治理新秩序 第一,现有全球金融治理框架植根于二战后美国一家独大和其他国家恢复重建的世界经济大背景。
平等划分投票权的制度架构决定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决策模式依然是外交式的,而非组织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认为,为了顺利推进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筹建,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将其与应急储备安排协议作为谈判组合,同步推进筹建。
由图2可以看出,1990年之后的绝大多数年份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6],特别是在2000年之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差进一步拉大。引言 2014年7月15日,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即新开发银行[1]。
在对象选择方面,建议尽量选择财政稳健、外汇储备充裕、与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紧密、且国际政治话语权诉求不强的中小型发达国家,例如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和世界性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两大核心特征。从贡献率上看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更为直观:1990年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3.75%[7],2000年上升到21.21%,2007年进一步上升到42.55%。在平权决策大原则已经确立的前提下,尊重和追求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19世纪兴建的国家铁路系统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艾森豪威尔州际高速公路计划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金砖国家在相应区域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都很大。
从双边贸易来看,中国是其他四国在金砖国家内部最大的贸易伙伴。事实上,这些国家也有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平台,借机多元化外汇储备投资、拓展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经贸合作的意愿。
一、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植根于世界经济新格局 世界经济的新格局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大背景。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恢复重建的世界经济大背景下是合理的,但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原有的投票权分配比例却未能得到及时调整,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
全文见《战略与管理》2014年第二辑,以刊登文章为准 下附2014年第二辑目录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lygl@cssm.gov.cn 微信公众号:战略与管理(zhanlueyuguanli) 微博:战略与管理(http:/weibo.com/zhanguan) 海南出版社微信:hainanbook 进入 李稻葵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砖五国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新开发银行 全球金融治理 中国经济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未来十年亚太地区基础设施项目需求将达到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每年8000亿美元[51],而亚洲开发银行每年批准的新增贷款仅为130亿美元贷款,远不足以满足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
3 信用评级和运营管理经验不足 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是政府间多边开发机构的主要融资方式。当时的世界经济格局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欧洲和亚洲经济在二战中受到重创,美国一家独大。另外还可以考虑效仿世界银行集团下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形式或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来撬动投资目的地的社会资本,借助私有资本的参与起到提高公共项目开发运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的作用。美国的M值虽然小于1,但其拥有事实上的否决权。
但这两条途径都依赖于外部性。2013财年(2012年7月-2013年6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新增承诺贷款152.49亿美元,IDA承诺资金金额162.98亿美元,两者加和仅为315亿美元,并且其中只有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开发[50]。
这一方面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西方大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对IMF的依赖度减小中国经济占金砖国家经济总量的55.9%,经济规模比其他四国加起来还要大。
并且,除了南非之外,其余四国在区域经济中的占比都呈不断上升趋势,表明其重要性在日趋上升。当前的全球金融治理框架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全球经济大背景下。
例如,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因为有美国、日本等AAA主权评级国家的参与,其信用评级也为AAA。第四,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区域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恢复重建的世界经济大背景下是合理的,但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原有的投票权分配比例却未能得到及时调整,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清迈协议升级为清迈协议多边化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 Multilateralization,简称CMIM)。
客观上,发达国家民众及国内政策界对于落后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亟需突破的发展瓶颈缺乏切身体会,从而造成了由其主导的世界银行对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发性投资重视和支持不足。引言 2014年7月15日,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即新开发银行[1]。
如上文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战后的第二次巨大变革,集中体现为以新兴市场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具有世界性:首先,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五个创始成员国分布在四大洲,分别在拉美、东欧和中亚、南亚、东亚、非洲等区域经济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而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机构则能部分地克服这一障碍,一个例子是拉丁美洲开发银行[18],拉丁美洲开发银行虽然在1970年才创立,但其在拉丁美洲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资金支持已经超过了世界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的总合[19]。本文认为,造成了上述不匹配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评论留言